司法走基层 | 好家风带来好乡风
在地处子午岭南麓的合水县太莪乡,繁衍生息着近十代的王氏家族,在村委会的协助下创建了王氏家风馆,将王氏家族经久不衰、自我发展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自我和谐、追逐梦想的家国情怀,展示于世人,似一缕醉人的春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沁人馨香吹进了合水的千家万户。
王氏家风馆内,墙上的一字一句向我们陈述着太莪王氏家族的故事,其远祖王禅于明初洪武年间由晋中平阳府远徙甘肃陇东,避回匪、经瘟疫、遭年馑,流离失所,历经坎坷,清同治年间始定居于太莪塬。“家无和不兴,族无谱不望”。1983年,第五代子孙等族人开始编写太莪王氏家谱。1998年,王氏家族成立家族理事会,推选户长、理事,重新修订王氏家谱。全族齐心协力,实地访问调查、寻根探源,族谱中凡涉及者,皆是先后有序、上下有致、脉络清晰、内容完整。经过族人广泛酝酿,遵循国家法度纪律,紧贴时代文明要求,制订了太莪王氏家规族训,成为指导族人处世立身、约束行为规范的一把“老戒尺”。这些举措不但进一步强化了太莪王氏认祖归宗的宗族意识,族谱、祭祖、归宗有效地凝聚了全族的血脉亲情,更加激发了族人生活劲头。
汇聚族人力量,发扬优良家风。多年来,王氏家族在族长王振业的带领和忠诚户族发展能人志士的共同努力下,开展了一系列有益户族、利于社会的活动。定期续写修订家谱,不断明确王氏家族派系脉络。坚持每年清明、春节全族集体祭祖、祭谱,户族理事会积极倡导修订完善家规族训、户族公约、道德规范,并印发族内各户,规范族人道德行为。教育青年后生,常思先祖创业之艰苦,感恩先人耕读传家之根本,秉守教育仁孝为本,明礼诚信为要。重视教育培养后代,族里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后人,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励志后人奋发向上、勤学上进、有所作为。
为助推户族家庭和睦,每3-5年举行一次户族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道德家庭评选表彰奖励大会,宣讲事迹,披红戴花,颁发奖牌,先后表彰奖励了多名族人,大大激发了族人恭敬孝顺,勤劳向善的动力。王氏家族倡导敬老爱老之美德,每年腊月都要组织看望慰问本户族以及外嫁的80岁以上的老人送关怀、送温暖。曾先后赴西峰区、庆城县、合水县、宁县等5个县(区)10多个乡(镇)慰问外嫁族人,送去慰问金。本族德高望重的老者逝世,由户族理事会送功德匾彰以示纪念。多年来,王氏家族倡导济困扶弱之义举,以户族理事会名义先后看望患重大疾病和家庭困难的族人等多次。王氏家族在矛盾纠纷调处中,尊重事实、以理服人,注重亲情、以情感人,公平公正直到问题解决。特别注重协调解决族内和外嫁姑娘的养老和生活照料问题,对不履行敬老养老义务的族人,动用户族的权威和力量,三番五次上门调处。二十多年来,调处矛盾纠纷上百例,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户,大事不出族。村支书高兴地告诉我们,王氏家族去年未发生一起矛盾纠纷。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村支书向我们介绍,在王氏家族理事会的精心领导和族人的共同努力下,王氏家族不断地自我创新完善、秉承与时俱进的户族自治模式,坚持育人、睦邻、兴家、立世、创业、望族的精神,族人重孝悌、信仁义、温良恭俭、奋发图强;户族敬先祖、爱家国、耕读传家、仁风远播。现在,村子里的各种陋习减少了,村民们摒弃了不良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呈现出一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长幼有序、训育有方、婆媳和睦、妯娌团结、睦邻和亲、勤劳致富的新面貌。
无独有偶,在18公里外的固城乡王昌寺村齐家庄生活着近百年间由宁夏、西峰区齐家楼陆续移居而来的41户二百多名齐氏族人,随着家族内人口逐渐增多,2000年,族内长辈们成立了理事会,创建了家风馆,以家训为精神内核,教化族人遵守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配合基层组织倾心为民服务、调处矛盾纠纷,同样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路上,家族文化正在以爱国爱家、政清人和、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演绎着永恒的主题!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