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沟村,从乱到治走上康庄大道——庆阳市民主法治助力乡村振兴掠影之一(下)
基础薄弱是西沟村群众最大心病。党支部和村委会拧成一股绳,下决心改变旧面貌,带动群众全力补齐道路、住房、饮水短板。2014年春节期间,村“两委”抓住外出人员回家过年机遇,带着初步规划方案,分头给群众拜年,就全村发展征询村民意见建议。春节刚过,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召开。由于准备充分,200多群众冒着大雪赶到了村部,连村里最捣蛋的二流子也来了,这在西沟村多年来的确是破天荒。
回忆那番景象,村支书刘小兵既激动又感到肩上压力的沉重:“从今天开始,村里的所有决定和事关家家户户利益的事情,大家说了算。今天主要讨论如何改变全村面貌拔掉穷根。”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立刻炸了锅,看到群众的种种反应,刘小兵重申:“大家的事情,大家决定,村两委完全听从群众意见。”

“路,是首先要解决的大事。”“耕地太陡了,要多产粮必须整地。”“群众住宅破破烂烂,要尽快解决。”“咱们山大沟深,居住分散,吃水问题也要尽快解决”……群众你一言我一句,表达着各自的心声。看到群众积极性如此高涨,提出的问题都是最现实并和村上规划不谋而合。村组干部个个脸上露出了笑容,第一次群众大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村上确定的修路、整地、改水、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思路,经过群众的口说出,又通过群众表决得到了确定。
采访中,村民颜仲生指着门前柏油路激动地说:“由于村上民主理事,群众说事,大家的积极性高涨。现在油路通到了每个村民小组,有的地方已经通到田间地头,出行方便,产业发展便利。”据了解,西沟村近年累计新建桥梁5座,新修柏油路6条、砂砾路2条,新修梯田5000多亩,实施危房改造144户、安全饮水工程128处,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群众的发展难题。2019年脱贫攻坚决战号吹响后,西沟村党支部精心开展“3+1”冲刺清零行动,实施安全住房工程6处,摸排整改问题住房19处,建设安全饮水工程24处,新修产业路14公里。真正实现了自来水到户,硬化路到组,群众住进了安居房,走上了小康路。

通过几年的探索,西沟村逐步形成了党建引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定期考核和积分管理“1+1+5”基层治理模式:建立1套信用评议管理系统,组建1个由村组干部、群众代表、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农户信用等级评议机构,评价农户遵纪守法诚信、配合落实政策、发展内生动力、环境卫生整治、遵守村规民约5类日常表现,推动形成了遵纪守法、向上向善、重义守信、勤俭节约的文明村风。

发展产业中,村两委充分利用群众种草养羊传统耕作习惯,抢抓全县草畜产业政策机遇,由支部委员带头,积极引导党员致富带头人领办合作社,组建‘村社合一’联合社,实现了“户户入社、组组建社、九社联合、村社合一”的产业组织模式。全村形成了一条苜蓿种植、饲料加工、湖羊养殖为主的产业链,老百姓也从单打独斗转到合作经营,依靠村集体和合作社来赚钱。全村养羊户达到334户,2021年,羊只饲养量5.6万只,年终存栏3.1万只,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万元,远远高于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村民心齐了,干劲足了,村风变了。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村谋求发展,西沟村实现了近十年无刑事案件,赌博、酗酒闹事得到根治,各类民事纠纷从搅缠不清,到实现归零。过去村上开不起群众大会,因为没有群众来。现在村上开群众大会,每次都是三四百人。会场秩序很好,会后聊的也是养羊、探讨西沟村羊产业发展的话题。村里能人、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等建办全日粮加工专业合作社、草产业合作社、养殖专业合作社9个,全村养羊规模在全县排名第一。


2019年底,西沟村实现整村脱贫;2021年2月25日,刘小兵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光荣出席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2021年4月,被甘肃省司法厅和甘肃省民政厅联合命名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2021年6月,村党支部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