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信用卡 注意这些法律问题
资金周转困难,刷卡倒账;满足消费欲望,刷卡透支挥霍……随着信用卡的普遍使用,很多人为满足一时之需疯狂刷卡,结果最终承受着刷卡透支、拒不还款、催收无果、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严重后果。记者梳理近期甘肃省法院审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邀请专业法官就在什么情况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什么是恶意透支等问题为您一一解答。法官告诫大家,使用信用卡时,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案例1】 资金周转困难 持他人信用卡恶意透支 庆阳合水男子张某因经营塔吊生意资金周转困难,想借用他人信用卡透支现金使用。从2015年11月开始,张某先后多次使用他人信用卡刷卡透支现金39万余元。经银行工作人员多次催收仍未归还。而在案件进入司法程序后,意识到问题严重的张某才陆续还款。2017年1月22日,张某因涉嫌信用卡诈骗罪被依法提起公诉。 庆阳市合水县法院一审认为,张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信用卡,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张某辩解其透支银行卡是事实,但由于工程款未能及时结账,导致信用卡的资金未能按时归还,不是恶意透支,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但根据相关证据证明张某有能力偿还信用卡欠款而经银行两次催款后仍未偿还,主观方面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属于恶意透支的行为,所以其辩解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据此,法院一审判决,被告人张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并处罚金2万元。 【案例2】 刷卡消费挥霍 男子信用卡透支22万元 2013年至2015年,白银男子牛某分别向四家银行申请了信用卡,并持其本人的信用卡刷卡消费、取现,透支银行本金22万元,经银行多次催收超过三个月仍未归还。 而牛某在使用上述信用卡透支消费期间,变更了其手机号码及家庭住址,但并未通知各发卡银行;致使各发卡行后期的催收电话、短信、信件等不能有效送达牛某本人。催收无果后,银行向公安机关报案。而在案件立案后,白银市公安局铜城分局侦查人员曾给牛某打电话并规劝其自首,牛某以在外地筹钱、筹不够钱到了公安局就出不来为由而未主动到案,也未向侦查人员表达过主动投案的意思,后来牛某使用的手机号码一直处于关机和无应答状态,在白银的居住地长期不住,去向不明,遂侦查机关于2016年5月10日将牛某列为网上追逃人员,2017年2月28日,在兰州警方的配合下,侦查人员在兰州将牛某抓获到案。 白银市白银区法院一审认为,被告人牛某的行为,本身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逃避银行催收的主观故意,其行为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遂判决被告人牛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6万元。责令其向各银行退赔。 【法官说法】 什么情况下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白银市白银区法院一审认为,被告人牛某的行为,本身就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和逃避银行催收的主观故意,其行为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遂判决被告人牛某犯信用卡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6万元。责令其向各银行退赔。 在什么情况下构成信用卡诈骗罪?什么是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应该承担什么样的法律后果?对此,白银市平川区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万敏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构成信用卡诈骗的情形有四种:(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二)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三)是冒用他人信用卡的;(四)是恶意透支的。这里的“信用卡”指的是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致富、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即包括全部的银行卡。 万敏法官表示,“恶意透支”指的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这里的“非法占有”主要有以下情形:1.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2.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的;3.透支后逃逸、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隐含催收的;4.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的;5.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6.其他方法占有资金,拒不归还的行为。“恶意透支”的额度在1万元以上不满10万元的为“数额较大”,1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为“数额巨大”,100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这里的“额度”不包括复利、滞纳金、手续费等发卡银行收取的费用。“期限”指的是银行采用电话、信函、上门等两种以上催收形式催收后,超过3个月未归还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自己的信用卡随意借给他人,如果不能按期还款,符合“恶意透支”情形的,同样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信用卡“恶意透支”构成信用卡诈骗获刑的,服刑完毕后仍需要还款,欠款并不会因判刑而消除。 如果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规定,构成信用卡诈骗罪,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樊丽) (原文链接:http://gansu.gansudaily.com.cn/system/2018/02/05/016903435.shtml) 来源:西部商报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